夢見る宇宙

AO3:Natsuki_Makita

总结下2015后半年的读书与写作。


说起来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对中国文学不感兴趣,但这不妨碍我用母语写作。这么多年我都是偏爱欧洲文学的,那个美丽的旧世界的文学艺术总是令人心驰神往。简单点儿说,凡岛国,受制于地理环境视野照比居于大陆的人要狭窄许多,但岛国众通常敏于思、善于捕捉细节。这也就是为何英国人的小说总是如他们阴影不定的天气一样充满灰色,但细节十分精致,这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戏剧乃至小说上,虽然是研究英语语言文学的,但是实际上我并不是很喜欢英国人规矩刻板的写作方式,他们的写作一笔一划都看得出教科书式的严谨,即便是最擅长幻想的英国作家,他的刻板和细节挖掘也是深藏于骨髓。所以岛国的诗歌、戏剧明显比其小说要有趣得多。


而美国作家相比之下要视野开阔灵动许多,粗狂的白描手法却总是缺少了一种天生的厚重。而平衡于英美两者之间的是高卢人、巴伐利亚人。高卢人热爱奇思妙想但不追求诡奇,他们喜欢跌宕起伏但又不执迷于悲剧。读法语作家的作品最为放松,因为他们不刻意地要向你宣扬什么主张,他们会留给你思考的空白,未来的路是要读者来决定的。我记得在文学评论上看到过这样的论调,高卢人敏于思考,但总是半途而废,或许他们并不喜欢沉重的生活方式。现在想想深表赞同。


说来2015后半年主要读的是勒克莱齐奥和黑塞。坦白说,我欣赏黑塞,但绝不喜欢。我经常说人最终喜爱甚至狂热崇拜之物必须具备与你相似的残缺。正因为我喜欢思考但却并不喜欢追求某种确切的答案所以黑塞对我来说显得太锋利太残酷甚至是太清醒。人一旦太过清醒便无法继续存在。黑塞对于人性的探索太过深刻清醒,以至于每读几页都好比用锋利的手术刀剖开肌肉的纹理、敲碎骨骼、溶解血肉般疼痛,当自我认知如此清晰,人便意识到所存于世界的危机感和虚无感之重。或许就在这个瞬间,萨特就是对的,活着就是恶心。追求真正欢乐和美丽之人便无法存于这个平庸的只要有咖啡、劣质酒酿、廉价娱乐、荒唐的舆论导向的时代。所以人不可太过清醒,不然就会如哈里一般杀死最纯真最本性的自我赫尔曼、赫尔敏。


其实《荒原狼》之所以经典在于它的永恒价值,他所提到的事情我归纳为:“社会病”、“思想荒芜”、“人有两性分千面但实质上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亿万个男人女人的组合”、“文化凋零实质源于偏见和无耻”。德意志的尤利西斯甚至说是德意志的最后一个塞万提斯最后死于理想的疯癫,我绝对不认可人民文学最后温情的表达了黑塞的荒原狼在将大家引向救赎与痊愈——不,这是加缪在做的事情,世界上最后一个既理想又现实,最具市民精神的英雄加缪才在把他的读者引向痊愈,而黑塞在向你做出警示,告诉你一个太过耽于理想的人最后会落得何种结局——一个无关于性格,只是所有偶然事件引发的最终的必然。哈里·哈勒是一个人的符号,他是旧时代过度到现今甚至以后都终将存在的一群自我毁灭者的集合。这些人活着不是为了生,而是为了死,但理想最终都是无聊现实集合成的腐烂的淤泥。所以你要么自己从淤泥里爬出来一边嘲笑着自己竟然掉进了陷阱一边继续踉跄前行,要么就是拿起剃刀结束自己的生命,要么就既不生也不死,以一种疯癫的方式解脱自己。


所以黑塞给了你警示,朋友,我给你指的这第三条路,你会选吗?


说回勒克莱齐奥。我是个外貌协会,看书也比较外协,长得不帅的我通常不看,大仲马除外,小时候的男神不要计较审美,爱是盲目的。勒克莱齐奥算是法国作家中和加缪帅到同一水平的男人,另外一个是贝克特。当然贝克特的感觉和黑塞比较像,特别神经质,但是黑塞文采斐然,贝克特就是手法神经刀让人瞠目结舌的那种。而勒克莱齐奥偏向于一种野性的原始感,读他的文章你会发现这人对于自然和荒野的热爱简直登峰造极,尤其是印地文化。他这人很温情,不喜欢渗人的悲剧和让人揪心的煽情,比如他写到一个未婚先孕的失足少女和她养的一条狗住在烈日炎炎下的一个铁皮车厢里,臭烘烘乱糟糟让人神经绷紧,少女生完孩子扔在车厢里外出购物精神崩溃好不容易逃回车厢——朋友们他之前花了好长篇幅写那条被婴儿烦的快发疯的狗,偷吃农场的鸡的狗。我以为一开门就是狗吃掉婴儿的惨剧,但实际上并不是,狗和婴儿都没事,少女继续喂她的婴儿,继续寻找着永远也不可能属于她的绝对的安宁——勒克莱齐奥从来不告诉你这世界上乱七八糟的事儿到底该怎么解决,其实各种麻烦事儿你解决与否最终都会有答案。他想传达的只有一个,嘿朋友,有的时候你不理解的一些疯狂的事儿,其实它要么背后是穷,要么是恐惧,要么是不安,或者你也可以说,无所事事之人最容易神经病。是啊可是神经病为什么是神经病,以及神经病是该送医院还是怎样,他不告诉你,他会眨眨眼睛告诉你,看,太阳又快落山了。


这还真是高卢人的诡辩。明明有想法有要求,但我不告诉你,我要你去想,我只能给你带路到这里了。


所以有人问我什么读什么书,我的看法是这样的,走进书店,选择文学区,随便拿一本,以十分钟为限,如果读进去,就可以知道你喜欢什么类型。通常来讲,中学生不要太早接触诗体和哲理小说,因为这个时候人看问题特别极端所以接触这类书会看着更烦,莫不如看些好故事,所谓多看别人的脑洞长见识,当你见识多了自然就会发现这些有趣故事的相似之处,那么这时你开始渐渐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认知,这时候恭喜你可以看些你以前觉得枯燥乏味的不讲剧情但是手法新奇思想独特的诗体、意识流、哲理小说了。因为你不会被轻易的带跑,你已经学会了自我思考和分析并且能用宏观的角度看世界,这时候看书也就成了享受。


当然,你要看,而且要看好书。如果想学习文学手法和艺术创作,是真心想让自己的笔力有所提高的朋友,还是远离网文读各国最高奖项的文学书籍才能有所收获。比如我比较喜欢法国文学,那么我每年读书时选择的都是龚古尔奖的获得者,然后关注每年的诺奖名单,凡是入围的,基本代表了这个时代最具实力的一群人。


读书不是为仅仅为了学习,而是从他人身上更多的看懂自己。在理解并认可自己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原谅自己、善待自己和世界,去战胜一个又一个不可战胜的明天。到最后还是来夸一下法国文坛最善良可爱的帅比、文学家里最会踢球的、抽烟姿势可以入选时尚封面的精神导师加缪吧,你一定是上帝派来拯救垮掉的一代又一代的我们的。

评论(8)
热度(9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夢見る宇宙 | Powered by LOFTER